细胞质量检测技术公共服务平台

联系电话
15820774399

深圳未来新力量:刘沐芸博士在《新40年新40企——深圳未来发展的新力量》综研发布会上的发言

作者:刘沐芸    来源:

15477065189683699.jpg

刘沐芸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 特约研究员

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 委员

个体化细胞治疗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主任

各位嘉宾:

大家下午好!

刚看到评选结果时,我有两个感受。第一,相对于其他入选的企业,北科生物的体量和收入都太小了,怎么会评上?我在想,是不是因为我是研究院特约研究员的缘故,鼓励鼓励我的意思呢;第二,与大多数入选的公司相比,北科生物成立的时间有点儿长,已经15年了,怎么还是创新之星呢?虽然海思同学成立的时间也很长,但其体量大啊。

为此,我忐忑地、专门地问课题组的同志,这是怎么评选出来的。课题组的同志很严肃地告诉我,这是数据库“跑”出来的。这一下,我放心了,然后我也就安心地接受邀请来参加这个“新40年新40企”研究报告发布会,并作为代表发言。

为了壮壮胆,我还专门了解了一些大家公认的伟大科技公司发展的故事。来看一看,目前国际公认的“Game Changer”科技公司起源是什么?成长过程如何?在这些科技公司的成长过程中,技术、政策、资金如何相互促进?

厉害的高科技公司的产生都有其根源。我们从刚发布报告的美国Top10公司名单中可以看到,这些伟大的科技公司都是游戏规则的改写者。他们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呢?

是由伟大的科技工程计划,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大科学计划而来的具有爆发性的产业。我们知道,20世纪初期的理论突破,推动了三大科技工程的发生,曼哈顿计划、阿波罗计划和人类基因组计划,直接奠定了电子信息产业的硬件、软件基础。晶体管的出现促发了计算机由商用到个人电脑的普及进程;阿帕网实现首次远程通讯后,标志互联网的诞生;人类基因组计划,催生了高通量测序仪的出现,引发了生命密码解读的革命。这些大的科技工程推动了人类社会获取数据的能力不断进步,以及获取数据的成本持续下降。

技术推动产品商业化的发展过程通过对二战之后市值超过千亿美元的全球18家高科技企业(涉及电脑、互联网、零售、金融、生物医药、传媒领域)进行分析,发现:

一是这些爆炸性增长产业的产生,源于伟大的科技工程计划,但是技术的积累需要足够的时间,需要经历15-35年的技术出现和积累期,成本(固定)降低期和蓬勃发展期;技术的蓬勃发展期是产业氛围最为浓郁的时期,也是最佳的创新创业期,因为产业设施、游戏规则、社会认知和大众习惯都已完成并相对配套成熟。

二是这些爆炸性增长产业的产品会持续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产品的市场可以最大化到每一个人都需要,并且具有足够长的生命周期。而且会以平台的样子形成“赢者通吃”的竞争格局。

从这一点来看,北科生物正在形成这一特性。不再像传统意义上生物医药公司那样走“先筛后试”的发展路径,而是经由为每一个人提供细胞储存服务,通过检测和制造获取数据,通过解读、分析与多个预防、解决方案进行互联,搭建一个基于个人生命密码的健康预测管理平台,最终实现人人健康。

我们想要创立类似伟大的企业,就必须找到根源,并据此规划发展。从千亿美元企业来看,其中的生物医药公司都是传统的制药企业,还没有出现由人类基因组计划引发的生物科技革命浪潮产生的大公司。

按照信息产业中大的科技公司的发展过程,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20年,测序仪的不断迭代推动对生命解读的成本不断下降,效率不断提升,开始进入蓬勃发展期,而这可能就是下一个产生千亿美元公司的领域。值得部署和关注。

未来会有伟大的科技公司由此诞生吗?从人类对医疗“更安全、更有效、更节约、更个性”的需求出发,未来医疗技术创新的过程必然围绕对医疗资源、医疗知识和医疗服务进一步的数字化、标准化、前瞻性和个性化,进而利用人工智能来智能化这一产业路径快速发展。

因此,未来需要关注四种能力:基于检测技术的对数据的获取能力,基于算法、算力对数据的理解能力,基于先进制造对数据的制造能力,以及基于移动互联对数据的传递能力。而能够增进获取、理解、制造、互联能力的企业将会受到业界的青睐,并会快速进入赛道,类似当前基于移动互联的普及而对大众“衣食住行”提供便利的创新、创业。

从美国Top10公司中,我们也看到有两家比较传统的公司,零售业的沃尔玛和生物医药的强生公司,这两家公司都是经由数字化赋能成功转型的公司,一个是数字化重构了全球供应链,一个是数字化重构企业研发范式。由此也可以看到,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企业。

深圳未来新力量,40企能代表深圳的未来吗?刚才唐老师点评时提到,现在技术的迭代非常迅速,新的创新可能随时发生,也可以发生在产业链的任何环节,然后可能会不断有新的小公司迅速出来。可能现在,深圳的未来新力量还没出来呢。因此,要对深圳未来新力量保持足够的开放、想象和期待,而不应将深圳未来新力量定格在这40家,或者10家。

确实,深圳的未来如果定格在此,会让我们少了很多对未来的期待和遐想。但,现在“跑”出来的公司,却能反映过去,而通过对过去路径的回顾,有时能为我们指向未来,也能为我们提供一些有益的指导,政府需要做什么才能建立一个对未来的技术、人才和创新具有适应性的营商环境,然后我们每个人保持一个足够开放的期待和想象,等待发展的必然中无数个偶然的出现,构成深圳未来新力量。

很多产业,我们起步并不晚,但为什么还受制于人?或者起了大早却连晚集也没赶上?

以北科生物为例,成立于2005年,成立之初就“世界有名”了。在那一年,美国推出“再生医学美国愿景2020”,那时美国的细胞公司还不到20家。很多患有“诊断明确但宣告不治”疾病的患者需要远渡重洋到中国深圳来寻求干细胞前沿技术治疗。2008年,北科生物与深圳的华为被西方媒体并列为“挑战西方的中国企业”。

到今天,华为真的挑战整个西方世界,但北科生物却还是创新之星。到今天,美国从事细胞产业的公司数量已经上升到近1000,已经批复了20多个细胞产品上市,进入Ⅲ期临床研究的细胞产品有近100个。现在,每年有大量中国人需要前往美国或其他国家寻求细胞治疗。

以此来看,技术的突破要形成产业,除了技术本身,还需要政策法规的同步,机制的理顺。当然也需要有产业氛围的形成,上下游的配套,新产品、新服务商业化的量产能力等。

同时还需要评审专家和资本对前沿技术的开放、包容和前瞻。此时我们是否可以问一句,为什么特斯拉或SpaceX这样的“游戏规则改变者”没有出现在中国?是因为我们的创新能力不行?还是我们缺乏与创新适配的土壤或氛围?

我记得老院士徐匡迪在2016年就提过,“对颠覆性创新的想法应给予宽容、理解与支持。” 因为,颠覆性技术的本质特征是:在新想法、新技术冒尖的时候,大多数人一般都不看好、不赞同,甚至无法理解。

前述4种能力之一基于先进制造的细胞数据制造能力的需求,由行业核心企业北科生物在2016年年底提出,孵化出赛动生物自动化。但同一个需求,美国在2019年年底才以“细胞制造国家路线图2030”的形式发布,不过人家后来居上,一发布就以涉及“国家安全”类别进入美国政府8月14日签署的“2022财年研发预算优先事项及交叉行动”备忘录。

以此来看,我们对行业发展的理解并不落后,部署实施能力也不延迟,但为什么我们的专业小能手——赛动生物自动化并没成长为细胞制造领域的SpaceX呢?无不与我们业界能否开放、包容,资本能否早期参与有关。

因此我们是否要问,当我们评审项目时,遇到和业界主流的想法相悖、一个行业里的人从来没有考虑过的新问题时,我们能否保持足够的开放?

面向未来,深圳的新力量从何而来?一个城市究竟要如何配置才有利于伟大的科技企业出现并成长?

首先,应该要有个明确的产业方向。刚刚我们看到,技术推动的产业商业化需要足够的时间,今天的大的科技公司基本都是起源于前两个大的科技工程计划。但另一个大的科技工程“人类基因组计划”以来,还没有出现一个“游戏规则的改变者”,也就是还没有出现大到改变生命健康产业规则的科技公司,诱发新的产业集群和上下游,并提供人人需要的产品或服务。因此,新的爆发性产业将由生物科技革命驱动,有利于生物产业发展需要的能力将是城市产业部署的方向。

要有核心企业的引导推进。因为产业形成的早期,核心企业知道产业的配套需要什么,上下游如何协同,知道产业链的缺失和不足是什么,需要什么样的细分人才。这样有利于引导城市创新资源的流向,推动技术升级、多元复合型人才供给、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进行有效配置。这一点从今天发布的研究报告和入选企业得以印证。

深圳目前有100多家细胞公司,很大程度与北科生物发展过程中的技术、知识、人才等的外溢有关。现在新基建是个“风口”,但深圳自2013年就基于行业核心企业的发展需求,着手部署细胞产业基础设施,如深圳综合细胞库、细胞制备中心和科诺细胞质量检测平台,并出现了解决大规模、全自动、封闭式细胞制备系统的赛动生物自动化等链条关键小能手等。

这些都是细胞行业核心企业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产业新需求,也是刚才唐老师讲的,产业的形成过程中创新无处不在。技术推动的产品商业化过程中涌现的每个需求都会引发新的创新,而这些新的创新就构成深圳的未来新力量。

因此,基于生物科技依托“产业知识积聚”的发展特点,深圳作为一个中心城市,可以围绕行业核心企业的发展需求,依照产业链节点部署若干个创新核心区,驱动产业爆发。比如,能不能参照“美国国家细胞制造路线图2030",从细胞产业发展的需求出发,目标导向,精准发力,主动布局以赛动生物自动化为核心的细胞智造创新核心区,促使北科生物的人人储存细胞服务人人健康的新生物产业的爆发必然发生在深圳。

政府发挥天使的职能,配置产业发展所需的平台化资源,提供产业创新载体和数据、计算等的支撑平台,满足生物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需求,助力度过生物产业的“死亡之谷”,促使更多创新公司必然产生于深圳。

政府的支持应流向小的创新公司,而不是已经发展起来的公司。

类似NASA那样,将其商用订单流向多个类似SpaceX的创新小公司,不仅重新实现本土发射运送宇航员前往国际空间站,还培育出一个新的美国本土的商用航天高科技企业,与波音公司在商用航天航空领域形成梯次分布,无形中也增加了其国家整体竞争力。NASA的开放机制必然会推动载人飞船商用化率先发生在美国,至于在产业形成的过程中,是SpaceX还是别的什么公司跑出来,就令人充满了想象和期待。

因此,只要深圳继续发挥好天使的作用,给可能对未来产生影响的颠覆性创新技术,以战略眼光在技术积累早期提供天使支持,政策引导风险投资机构接力参与,形成以市场为主导的机制,深圳的创新力量就会源源不竭,创新的企业就会不断涌现,深圳的未来也就具备了高质量发展的必然性,和催生新生力量爆发的可能性。由此也让人对深圳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最后,虽然北科生物的体量远不如其他10大创新之星,但北科生物的生命力和奋斗精神却足以匹配。这么多年来,我们就好比在进行一场不知终点在何处的马拉松,从开始到如今,身边的“跑友”换了一波又一波,但我们却一直在赛道上继续。这种顽强的生命力本身就是一种持续不竭的创新源,也是深圳这座奋斗的城市精神所在。

只要这个精神还在,我们就是深圳未来的新力量!

联系电话:15820774399

联系地址:深圳市南山区西丽街道高新技术产业园北区清华信息港A栋8层

Copyright © 2023 深圳科诺医学检验实验室 版权所有 粤ICP备180403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