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卫视《大政商道》就“4+7城市药品集中采购”问题采访刘沐芸博士
【首播】凤凰卫视中文台:2018年12月23日22:45-23:15
1、日前,4+7城市药品集中采购拟中选结果对外公布,与试点城市2017年同种药品最低采购价相比,拟中选价平均降幅52%,最高降幅96%,降价效果明显。那么,“4+7”药品带量采购指的是什么?对于药价、医药市场和药企会产生哪些影响?
答:5月31日,国家医疗保障局(简称“医保局”)挂牌,将卫计委的新农合、人社部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职工医疗保险三大医疗保险“三合一”统一管理。正式接管药品市场流通以及销售最终价格的权限,同时拥有了定价权、招标采购权以及支付权。
由国家医保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药监局等国家有关部门成立国家试点工作小组及其办公室,以“国家组织、联盟采购、平台操作”的形式,将试点的11个(4+7)城市的公立医疗机构过去分散的药品采购量集中起来,形成规模团购效应,以量换价。
目标是希望实现明显降低药价,切实减轻患者药费负担,也希望有利于减少药企销售过程中不必要的中间环节。明显的销售预期,稳定的生产计划,将带来管理效率的提高,有利于药企的转型发展。
2、在此之前,中国的药品招标采购往往只是确定中标价格,并不能保证采购数量,导致“招而不采”“带金销售”等现象长期出现,药品集中采购的团购效应大打折扣,药品价格虚高现象普遍存在。相对于以往药品招标采购的形式,此次国家组织的集中采购试点,将会带来哪些改变?
答:带量采购。这次出台的文件可以看出,联采办对11个试点城市公立医院的一些常用药,在采购公告中明确了每个品种的采购量,都是以万为单位;能给药企明确的销售承诺和预期。
市场风向标。4+7这样一个城市组合,试点选择的是直辖市和主要省会级城市。这些城市的公立医院,不仅代表了我国医药销售市场的主要份额,并且还是体现我国“医学研究、医疗水平、医药研发”发展方向的主要城市。会有一个风向标的作用。比如说,北京的协和医院,一般公司的药品要进去能销售,那得多好啊!不要说销售,即便是免费赠药做研究都是乐意的!现在可以直接通过集中采购平台在中国最厉害的医院销售,这种示范性对其他非试点区也会有一定的带动性作用。
药企的分界线:一个药企的产品如果进入这个采购目录,基本上可以说这个药企进入了一个稳定发展的轨道,可以说该药企脱离了发展的“贫困线”,进入“小康阶段”。表明这个药企的生产质量、生产能力以及供应链过硬,这样一来,也可以看出,这个药企具备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条件。
市场环境步入正轨,质量取胜。对质量过硬的,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企来讲,会是一个大机遇。通过入选目录,经由采购平台,可以直接进到直辖市和主要省会城市的公立医院销售,缩短了许多非必须的工作节点、销售环节。药企的生产计划也可以高效地实施和安排,从原材料的采购,生产用的耗材,库存都变得确定了,这些对一家药厂来讲,是一个很重要的改进和提升,现在的整个的供应、生产、流通链都变得“清洁”、高效了。
当然,对那些过去主要靠“销售促进”的药厂来讲,可能会是一个挑战。过去那些公司的强项在目前的“药品集中采购”大趋势下,可能会变得无用武之地了。
从业人员的筛选。未来那些“只会销售手段,但缺乏基本专业知识”的从业人员在医药行业可能也越来越没有用武之地了。过去他会的那一套可能没有舞台可以施展了。因为那些环节、那些空间、那些操作被集中采购都给压缩了。本来制药、疫苗、生物科技等都是非常专业的行业,从业人员都有基本的资格门槛的。现在形成了一个自动的优化机制。
3、带量采购新政使得药企利润空间大幅压缩。在低价下,药品质量成为市场担忧的问题,业界也担忧一致性评价会演变为“一次性评价”。您怎么看?
答:这其实是一个误解。带量采购不是压缩利润,而是通过规模效应,并压缩了不必要存在的中间环节、流通过程,挤出了很多的非必须成本,以量换价保障了正常的利润。相当于批发价和零售价的区别。通过规模提升带动的成本优化在经济学上是一个较优的状态。
当然如果最终我们“国家组织、联盟采购、平台操作”这种良好的“降低药价,保质保量”惠及老百姓的举措,最终演变成了“一次性评价”,那确实是不太好。
但我判断,不太会出现这种状况。这种优者胜的发展整合是一种行业自然的演化过程。我们可以从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的历史,从其他国家医药发展的进程,都可以看到。
这次4+7试点代表的是一种历史的进程,要不要做强、做大制药工业?医药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不要做?要不要从过去“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型?
十三五,我国发布了“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指南”,要提升我国医药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怎么提升?那首先得要有像通讯领域中“华为”那样的中国企业,并且通过研发能力、产品质量和服务体系走向世界,为全世界的人民提供产品。目前我国有3000+家药企,但有华为这样的企业吗?没有。
优化市场,催生龙头企业。因此,我判断是不太会出现“一次性评价”的这种最坏的情形。
反倒是,通过集中议价能力,压缩采购环节,明确采购品种,集中支付能力,结合采购前评价和采购后的评价,不仅是质量评价,还有临床疗效反馈评价等这些职能,是创造了一个良好的产业环境,促进产业中的药企转型升级,也给了从业人员转型升级的机会,让那些质量体系完善、研发能力强、管理效率高的企业有做强、做大的机会。假以时日,国际制药工业领域中会出现向华为这样的中国药厂。
他山之石:早在1970年代,日本有超过3000家医药企业,近10万个品种,市场一片混乱。这种状况与今天的中国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后来,和我们现在一样进行改革,通过多轮一致性评价,集中采购,市场准入等各种手段,最终让行业集中度大幅提升,很多创新制药企业位列全球制药工业20强。日本差不多用了40年时间做改革,到现在整个日本仅有300家制药企业,主要制药企业仅30家,还有少量仿制药企业,以及200多家以研发为主的创新性研发企业。
4、药品集中“团购”,未来如何确保药品质量和供应?
评价与评估:加强对中选品种生产、流通、使用全周期的质量监管,提高抽检频次,加大对违法、违规企业追责力度。完善数据库,增加评价机制,采购前“一致性评价”,采购中“质量抽检”,采购后“临床评价”结合起来。再一个就是建立一个库存预警系统提高平台管理效率。
对采购职能也要进行评价和评估,不仅是监督评价药品生产企业,还要评价承担采购职能的部门,有没有切实按药品质量、临床疗效和产能保障进行选择药品生产商。也就是,要确保分散的采购职能集中到一个部门后,能正常的按规章办事,带量采购的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好药。
保障正常利润,压缩非必须环节:保障药企的积极性。所以带量采购,不是一味的压低价格。还有就是带量采购要落到实处,及时回款。不能合同签了,量也定了,企业保质按量生产了,但迟迟收不到回款。
药品供应的“保质保量”不仅仅是“采供”双方的事情,事关几个角色,采购方(采购平台),供应方(药企),使用方(医院),支付方(回款),监管方(药监、卫健)。相互配合、各自履职、按约办事、联动评价。保质保量就不会成为一个令人担心的问题。
5、此次采购新规推行,使得药企的利润空间大幅压缩,有观点认为:这对药企来说是一场生死考。您认为对于药企来说带量采购新政将意味着什么?有药企指出,带量采购新规改变了市场玩法,普通仿制药“高举高打高毛利“的时代已经结束,您怎么看?
答:前面也有提过。意味着,中国医药市场的发展步入正轨,从过去的“有没有”转向了“好不好”的发展。可以说是医药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药企的发展开始回归本业了——专注于好药、优药的研发生产。好的药企做大、做强,不好的药企就要转型升级,或退市。
不过,我要强调一点,普通仿制药出现高毛利不是一个正常的市场状态。正常的是,独一无二的产品,也就是专利药才会有高毛利。
所以,现在的举措应该是纠正这一不正常的状态,进入“好药不怕巷子深”的发展轨道,由过去的“利益驱动”转向为“价值驱动”,要创新驱动发展啦。过去,药企的竞争是中标及价格空间,在低水平、高重复、重度同质化的泥潭混战:“好药”比不过“会卖药”的,医药专业的人比不过高中毕业生;现在不一样啦,争的是研发能力,是质量体系,是品牌效应,是“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或“更好的病种解决方案”。药企的发展只有回归正轨,才可能涌现“强企”,我国制药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才会强。
最终可能会是,我国的制药工业中,会有2大类企业,创新药企业与仿制药企业,创新药企业专心研发创新,通过细分市场获取高利润.而仿制药企业专注生产,通过精益管理,提高质量,降低成本,赚取少量利润但是大的市场份额和规模。这应该是我国“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指南”中的发展蓝图和愿景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