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质量检测技术公共服务平台

联系电话
15820774399

《中国健康经济评论2020》节选之④——刑法修订驱动的生物医药创新

作者:刘沐芸    来源:国地

41.jpg

智能生产赋能行业监管创新


摘要:为了推动“双区”建设,国家药监局在深圳设立药品审评检查大湾区分中心,并予以核定正式人员编制,其主要职能是承担新药注册前的指导,以及上市后的核查,但并没有如预期的那样履行就近审评审批的职能。这反应出新药注册审评审批的重要性、复杂性与责任重大性。新药注册审评审批是药品研发获批上市应用全生命周期中一个特定阶段的职能环节,并不能保障该药获批上市后一直安全有效,因此上市前审批、上市后监查和不定期核查是一个当前通行的行业监管规则,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是一种“劳动密集”和“责任重大”的工作。


关键词:刑法修订;生物医药监管;精准医疗;智能制造



图片

42.jpg


一、刑法修正案催生生物医药智能化创新


2020年12月26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规定“药品注册造假正式入刑”(细胞产品也属于药品的一种)。但造假入刑可能还不足以大幅降低“造假”或事故概率,因为从历史来看,造假入刑给人的决策影响是“造假被发现的概率”,而没有从根本上让行为人形成“不能造假”的机制。


这是因为当前药厂或细胞生产车间的“手工操作和人工记录生产过程”的运行体系让“过程造假”很难在“重大事故”发生前被发现或被制止。因此,过程造假或有偏差往往是重大事故发生后,在回溯调查中才被爆出或被发现。但都为时已晚,虽然追究了责任,损失甚至重大损失却已经形成。


因此,只有智能、实时、在线的智能生产方式能从根本上减少甚至杜绝“过程造假”,有效地实现此次“刑法修正案”的初衷。因为,智造无人生产线所有的生产记录都自动生成,任何修改都会留痕,并且智能生产能有效预测并纠正偏差。智能生产最差的情形是生产偏差造成浪费,但不会发生偏差产品流向市场(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后导致重大事故的发生,比如“疫苗事件”。


43.jpg


二、当前生物医药生产的创新和智能化程度远远落后于其他行业


早在2004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就发过一份研究报告,专门讲到与其他行业相比,甚至是与生物医药行业自身的新药管线创新相比,整体制药工业的生产运营仍处于效率低和成本高的人工操作状态。从生物医药生产运营过程来看,工程设计理念、新的测量方法和控制技术,以及知识管理系统等现代化技术创新在生产中的应用非常有限。由此可见,提升生产效率和提供过程质量保障的智能化、数字化创新是一个还未被意识到且未被满足的巨大市场。


自报告发布到现在,整体生物医药领域的生产创新仍乏善可陈。以至生物医药的审评审批也只是停留在人工审阅、评价生产者提交的书面报告,而不是过程实时审查。因为,一些在其他行业生产中常用的智能技术、内置式质量动态监测、连续批量生产等技术革新没有在生物医药领域发生。一些汽车行业已应用20多年的常见技术如在线过程分析技术(PAT)、控制极限、动态预测等,在药品生产中更是罕见。


甚至,质量源于设计至今在医药行业也还不是主流理念。这是因为生物医药一直依赖的“专利保护、爆量生产、全球配送”组合下的“重磅炸弹”模式仍行之有效,因此驱动整体行业着手生产创新的动力并不强劲。


被称为先进疗法的细胞治疗产品的生产线也处于早期药厂的手工操作、采样送检和人工记录生产过程的状态。生产现状的落后完全无法匹配其非凡的临床疗效,小规模的实验室手工操作更是无法满足临床大量垂危病患的紧迫需求。近年批复上市的细胞治疗、基因治疗产品(如治疗Covid-19的干细胞产品和Zolgensma)都是能为传统医学认为的不治之症提供治愈方案的新药,但具有革命性疗效的细胞产品至今没有一个在临床中重现了过去生物医药行业中常见的“重磅炸弹”效应:惠及全球成千上万的重症患者,上市的当年就获得“百亿”销售额。


这主要是由于当前行业习以为常的手工、静态的生产体系无法满足细胞、基因治疗高复杂性的生产要求。“活”细胞、基因产品从原材料、中间生产到最终产品,一个“活”字,贯穿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因此具有高动态性、短效期、温度敏感以及连续质量控制和标记物鉴定繁琐、复杂等特点。于是,过去那一套“百试不爽”的法子不灵了。


44.jpg


三、智能化生产有望将研发申报与审评审批同步,新药审评审批效率提高


临床医疗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当前医药产业中大行其道的生产规模效应在以个体化或小群体为基本特征的细胞、基因治疗领域失去了应用场景。因此,能适应小批量、多批次、更高质量与动态监测要求的智能生产创新非常迫切。而“活”的细胞、基因治疗产品要重现过去制药工业中的“重磅炸弹”效应,必须以新的思路和视角应对挑战,搭建快速响应性的数字化、自动化交付体系。


回顾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历程,产业的兴奋点一直都被新药管线的创新所占据,政府基金和资本市场的注意力也都被管线的创新研发给“吸引”。今天资本市场上的生物医药创新故事也基本就是一场管线“接力赛”,用一个又一个的管线消息续写着不同生物医药公司相同的“创新传奇”,但新药研发成果如何能像“芯片”那样高效、快速、稳定地送到病人床边续写“生命传奇”,似乎就不那么能令业界兴奋了。生物医药行业“疾病治疗、促进健康”的初心似乎被管线的“估值”掩盖了,而智能化的生产创新将是统一行业初心与企业价值的有效路径!


近年来,各地不断有鼓励细胞治疗先行先试的产业政策。而加快审批审批的方法和路径就是增加审评审批的人员数量,或者安排审评审批人员提前介入生产者的研究工作,或是就近设置分中心等依赖资源投入型的措施。因此,新药的研发申报与审评审批仍然是一种串联的状态,而无法形成一种并联状态,整体新药审评审批的效率始终没有达到“改变规则”般的改进。


为了推动“双区”建设,国家药监局在深圳设立药品审评检查大湾区分中心,并核定正式人员编制,其主要职能是承担新药注册前的指导,以及上市后的核查,并没有如预期的那样履行就近审评审批的职能。这反映出新药注册审评审批的重要性、复杂性与责任重大性。新药注册审评审批是药品研发获批上市应用全生命周期中一个特定阶段的职能环节,并不能保障其一直安全有效,因此上市前审批、上市后监查和不定期核查是一个当前通行的行业监管规则,从某种程度上来看,目前还处于一种“劳动密集”和“责任重大”的状态。尽管法规越来越严,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杜绝“假药”、“劣药”或“造假行为”等。


根本原因在于与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生物医药生产仍采用低效的人工生产、静态纠错的模式。与其他行业相比,生物医药行业的生产现状不仅成本高昂,而且效率低下。一项研究表明,生产线的智能化、数字化创新可以节省成本900亿美元,这相当于一年研发八九十个新药的支出,还能真正实现新药审评审批的质量与速度“同步跃升”。


至今,其他行业较为常见的现代工程化流程设计、内置的检测、自动化控制和视觉识别技术等在生物医药生产领域的应用非常有限,更不用提智能制造和柔性生产规划。当前生物医药行业生产管理效率低下,主要是由于其生产过程仍是一种“静态”的过程,依赖人工操作、专注于抽样检测而不是基于生产全过程的动态监测和反馈式学习。


这种“静态”的生产过程导致当前生物医药行业生产体系整体停留在19世纪50年代的“纠错模式”,而不是动态的“持续改进模式”,使得偏差纠正非常复杂、琐碎,无法找到根本原因也就无从改进。这种“静态”的生产体系无法满足细胞产品所需的全生命周期质量回溯这一行业基本要求,更无法使新药注册和审评审批实现并联同步化。


在不同行业中,生产和质量的改进有着一定的通识性,通过对生产过程的全面理解,减少变量从而不断改进。当前关于生产过程的信息较为有限和抽象,比如某一批的生产过程、相关参数和执行的批次记录是通过操作人员严格按照操作规程(SOP)“控制点记录”而来的“有限信息”。因此,当前医药行业整体仍处于“某个控制点符合质量”的状态,还无法通过对生产过程的全面了解来建立一个“自学习持续改进质量”的智能生产系统,从而确保药品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有效。


在生物医药生产中,普遍存在一个“共识”:当前的生产过程和制药配方是一种“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也就是说,药品生产质量的结果如同艺术呈现那样,相当依赖“艺术家”的熟练程度和个人禀赋,质量非常不稳定、一致性非常差。很少有人会认为,制药过程能像芯片生产那样,将每个操作规程和步骤进行工程化分解和数字化传递,形成可以自学习的执行指令,保障每一批产品的质量都具有一致性,这样终端用户或临床患者不必赌运气就可以获得质量好的产品。就像通过数字化技术,我们随意打开唱片机,就能欣赏到大师级的作品。


45.jpg


四、智能化、数字化、实时在线智能生产是根本解决方案


智能化、数字化、实时在线智造生产线是根本解决方案,这革新了审评审批的方法并有效延伸审评审批的半径和链条,不仅保障了审评审批阶段的安全有效,并能延续审评审批阶段的安全有效,实现药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一致性。


细胞产业的行业翘楚北科生物与赛动智造联合领跑细胞产业变革,赛动智造为北科生物提供了“一键启动”细胞智造无人生产线(CellAuto-StemCell Platform),“按下”我国细胞生产智能化、数字化的转型键。


CellAuto-StemCell Platform搭建的智能、无人细胞智造生产线提升了北科生物产品产量并保障批间质量一致性,实时生成过程数据、生产报表,同步上传监管部门,并能与患者病史和临床疗效数据的结合,对细胞生产数据、患者数据和疾病特征信息汇聚分析,审查人员可以实时地了解和预知工艺全流程,实现研发、注册审评审批、生产监察的同步化,并在过程中形成生产端与临床端的闭环分析,在实践中改进、优化,让生物医药行业中的“变更”这一“繁琐的再申报审批”更为高效,并能节省当前行业中发生“变更”时需要投入的大量时间与资金。具体为:


(1)省地、节能又省钱。同样的产能,仅需人工操作1/10不到的空间便可宽松安置。CellAuto-StemCell Platform的总体造价相对人工生产线的总体造价(产地设施、配套设备、生产技术人员和QA人员、管理体系等)少了很多。


(2)解放劳动力,实现一致性。所见即所得的操作方式设计解放了当前手工生产所需的大量熟练工程师,将这些专业技术人员从“按部就班、三班倒”的重复生产劳作中解放出来,参与到新技术、新工艺、关键试剂等细胞产业“卡脖子”环节的研发、创造中,以提升我国细胞产业链整体的科技实力,不再受制于人。


(3)工业信用使得监管极为省心。内置的制备工艺和流程,配合全流程实时生产监督,关键物料和供应商,过程工艺参数等实时生成生产报表并上传云端供监管者随时审查,消除监管方、生产方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解决了当前通过审查员审查生产者手写申报材料时因“人类注意力极限”和“双方天然不信任”而产生的巨大监管成本。


(4)开放、友好的数据接口和工艺转化语言及配套工业软件,在保护客户核心知识产权的同时,便于开展工艺优化改进以及系统集成如供应链管理,简化了新药注册和上市后的关键物料供应商的核查和监管。


(5)模块化、可配置产能和全流程整体自动化解决方案,降低客户使用端专业技术门槛和对“熟练工”的依赖,可快速部署、迅速形成产能,有助于提高细胞制备产业的投资收益,吸引更多资本进入,促进产业快速发展。


当今社会已步入信息科技、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交汇融合的科技新时代,很多行业的生产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汽车、炼钢行业等的生产都与时俱进地引入智能生产线来实现提质增速,与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生物医药生产线智能化进程又有什么理由停滞不前呢?


从就近设立分中心以及加快审评审批的角度来看,智能化、实时化、数字化能有效整合生产端、临床端和供应链数据,提高工艺透明度,从本质上保障审评审批质量的同时也加快了速度,还能持续对药品上市后的质量进行追踪和监督。


刑法修订的目的不是惩罚,而是杜绝事故、保障质量,只有全面应用智能生产,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刑法修订的初衷和目标:病有良药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1] Ajaz S.Hussain,Ph.D.Emerging Science Issues in Pharmaceutical Manufacturing.FDA Science Board Meeting,November 16, 2001

[2] Staff Reporter. Pharmaceuticals Trouble in the Making: Sloppy manufacturing comes under fire, but inefficiency is the real problem. The Economist. August 29, 2002.


kn.jpg

联系电话:15820774399

联系地址:深圳市南山区西丽街道高新技术产业园北区清华信息港A栋8层

Copyright © 2023 深圳科诺医学检验实验室 版权所有 粤ICP备18040353号